廣東省2021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考試和錄取工作實施方案公布。數學不分文理,考試時間調整為3天,普通類本科院校設45個平行志愿,普通類分物理、歷史兩類分開劃線……與2020年高考相比,2021年高考將會有新變化。
那么,新政策將會給考生帶來哪些利好呢?考生將要如何應對明年的新高考呢?廣東高校目前又做了哪些準備呢?針對廣東省新高考落地方案,南都記者采訪廣東高校招生辦負責人和教育學者作詳細解答。
2020年7月7日,廣州市天河中學考點,
家長高舉橫幅標語前來送考。
南都記者 馮宙鋒 攝
數學不分文理,對于考生而言意味著什么呢?廣州一高校招生辦工作人員就表示,新的政策實行數學科目不分文理,是國家更加重視基礎學科的學習的體現,也意味著文科生有更高的要求,文科生需要和理科生“同等地重視數學”。不過在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南國商學院招生辦處長助理鄭芝鴻看來,由于各高校錄取是以專業組進行投檔,同一專業組的選考科目基本一致,不同專業組的投檔分數線也不一樣,因此數學不分文理在新高考中影響不大。
“數學作為一門思維訓練的基礎課,著重考察學生的理性思維和邏輯推理能力,以往通過文科、理科數學分卷考試,存在爭議,新高考已經淡化文理界限,所以數學不再分文理對學生來說并不存在影響。”廣州軟件學院執行董事兼常務副院長遲云平說道。
記者還了解到,實行院校專業組后,平均每個高校的專業組數量是原來文理時的3倍,所以普通類本科院校的平行志愿數也從原來的15個增加到45個。鄭芝鴻認為這是非常合理的做法,志愿數增加后,有利于考生做出更充分的選擇,按照院校和專業的辦學實力,有梯度填寫志愿,但也要求考生和家長更全面地了解各校的優勢學科。
教育學者熊丙奇也持類似看法。他告訴記者,“3+1+2”模式中志愿填報實行院校專業組平行志愿,“擴大了考生的學校選擇權以及專業選擇權”。新的高考政策中設45個平行志愿,足夠多的志愿數有利于降低填報志愿的風險,但同時也是對考生選擇專業、專業組提出更高的要求,應結合自身的興趣愛好,選擇合適的專業和院校。
實施方案中還提到:“同一院校的不同院校專業組間的計劃不能調劑使用。”據了解,專業服從調劑志愿改革前是可在招生院校未完成計劃的專業內進行調劑,2021年只能在同一個院校專業組未完成計劃的專業內進行專業調劑。“服從調劑,其實是對考生的一種保護。”一高校招生辦負責人表示,服從調劑能避免考生因為個人填報志愿的失誤而導致退檔的問題,考生也需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是否服從調劑。
遲云平也表示,新高考模式下,平行志愿數雖增加不少,但在該錄取批次只有一次投檔機會?忌氄J真做好志愿填報準備工作,可到廣東省教育考試院官網的選考科目查詢系統查看擬報學校選考科目要求,仔細查閱擬報高校招生章程,并參照該校往年錄取分數線,合理報考。在45個平行志愿中,根據自己的成績、興趣、體檢情況等,結合擬報高校情況,分梯度填寫志愿,加大錄取到心儀高校的幾率。同時建議考生服從專業調劑,避免因專業不服從造成退檔。
某高校招生辦負責人也告訴記者,無論是往年的15個院校志愿還是新政策中的45個志愿,考生都應按照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填報,要有“沖、穩、保”的思路,同時在學校和志愿組內的專業選擇方面要有梯度,避免被調劑。
“學校(高中)在指導學生填報志愿,選擇學校和專業時,也需要有新思維。”熊丙奇表示,學校應重視對學生的生涯教育和升學指導,用好高考改革擴大的學校選擇權以及專業選擇權。同時,高校也在推進招生和培養改革,如實行按專業大類招生、培養,這要求考生在準備高考考試同時,關注高考錄取政策和高校的辦學改革。
遲云平還認為,新高考改革也會加劇院校專業錄取的兩極分化,特色專業、熱門專業會繼續向好,偏冷門專業可能會存在生源危機,甚至面臨被市場淘汰的結果。不過,正如鄭芝鴻所說,這其實對高校而言,新高考對專業的硬實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一些專業不再受本校最低錄取分的保護,“倒逼專業提升辦學質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