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91年的那個春天,蒙古人趕著牲口,滿族人帶著各種精美的工藝品,漢族人帶著糧食,匯聚在伊通邊門。門開了,熱鬧的集市聲隨即替代了往日關丁們的呵斥聲。時間一天天過去,即使春天過去了,交易的人群還是不肯散去。這個無名屯落,伴隨著春天交易時間的延長,便被人們稱為“長春”了。
300多年前,長春,這個東北中部最大的城市,還只是一片廣袤而肥沃的荒野。

西面,臨近內蒙古東部的草原地帶;東南,則是巨大的原始森林。直到1644年,清軍攻克北京,這里被封給曾經參加反明戰爭的蒙古王公作領地時,還僅僅游弋著極少的蒙古族牧民。 然而,隨著大量中原流民開始陸續出關,這片荒原發生了改變。
長春堡
具有決定性影響的事件,發生在1691年。
那一年,清朝當地政府決定,每年春天開一次伊通邊門,以方便邊里邊外交易。
邊門,是清初為了保護陵寢、貢品資源、防止各地流民隨意遷徙,政府用泥土和柳條修筑的防護墻上所設置的大門。柳條邊西起山海關附近,北至威遠堡邊門,東南經鳳凰城直到黃海海岸?滴醭跄,繼續從威遠堡邊門附近,向東北方向修筑了一條長約六百里的邊墻,稱為新邊。新邊共有四座邊門,包括伊通邊門(今長春新立城水庫庫區內)在內的三個邊門,都在現在的長春地區境內。柳條邊西(即“邊外”)為郭爾羅斯前旗王公領地,柳條邊東(即“邊里”)是清朝封禁的滿族居住區。

由于人口增多、土地兼并、水旱災害、戰亂等種種原因,江淮以北各省的破產農民流入東北。他們歷盡艱辛,甘愿冒著生命危險沖破封禁,偷偷越過柳條邊,形成大量無戶籍的“流民”,伊通河兩岸的長春地區首當其沖。盡管招募漢人墾地違反清朝禁令,但蒙古王爺為了尋求新的財源,仍然私自招引流民入境。
于是,不斷聚集到這里的流民,開始在柳條邊外定居。這片荒原,因為流民們的到來,漸漸有了名字,王姓的定居點,就稱之為“靠邊王”村,吳姓的,就稱為“靠邊吳”村,這樣,“靠邊王”、“靠邊吳”、“靠邊孫”、“靠邊李”等等地名,一個個產生,并延續至今。
漫長的柳條邊,嚴苛的禁令,有形的和無形的阻礙,都無法阻擋柳條邊內外交流的渴望。1691年的那個春天,蒙古人趕著牲口,滿族人帶著各種精美的工藝品,漢族人帶著糧食,匯聚在伊通邊門。門開了,熱鬧的集市聲隨即替代了往日關丁們的呵斥聲。

時間一天天過去,即使春天過去了,交易的人群還是不肯散去。伊通邊門已經關閉,但每天還是有人越“邊”交易。管轄此處的吉林將軍見此情景,采取了“明緊暗松”的辦法來應付朝廷。“春天”真的變“長了”。這個無名屯落,伴隨著春天交易時間的延長,便被人們稱為“長春”了。 隨著交易的日趨活躍和人口的不斷增加,酒館、店鋪和作坊等也在這里出現了。為防范盜賊,屯落周圍還筑起了土墻,形成了堡的規模,遂稱此地為“長春堡”。后來,“長春堡”出現在政府的文件中,它泛指這一帶被開墾出來的區域。
流民城市
1691年那次開通邊門的效應,在100年后越發明顯。
1791年,吉林將軍秀林向朝廷遞了一份報告,報告稱,郭爾羅斯前旗雖屬蒙地,但流入該地區的漢人日益增多,亟待管理。8年后,一份統計也顯示了這一點,至1799年時,這一帶的流民已達到2330戶,私墾土地26萬多畝,柳條邊幾乎名存實亡。
嘉慶五年五月戊戌,也就是1800年7月8日,應秀林的請求,清政府打破先例,決定在蒙古王公領地上實行“借地設治”,成立長春廳,以“彈壓地方,管理詞訟,承辦一切命道案件”。

廳衙門就建在長春新立城鎮的小街村。首任官員赴任,已是當年初秋時節,直到入冬前還在趕建衙署。倉促建成衙署的目的,是為了控管已經進入該地區的居民,不允許新的外來人口再跨過柳條邊墾荒?墒,這一初衷并未達成。長春廳的設立,反而吸引了更多的中原流民到伊通河沿岸肥沃的土地上安家落戶。到1811年,長春廳共查出流民11781戶,十多年增加了9451戶,增長405.62%。
14年后,由于廳治所在地新立城地處偏遠,地方官員決定沿伊通河北上,在寬城子建了一座新的廳衙。當年寬城子的實際位置,在今天長春南關區三道街和四道街一帶。
流民們在此屯集,農田、住宅、作坊、店鋪相互交錯,沒有規劃,也缺乏管理,這座荒原上崛起的城市,就這樣一點一點發展、成長、壯大。直到1865年,吉林梨樹有個叫馬振隆的農民,聚集一百多人在當地起義,地方官員立即組織商民募資修筑城墻,并修建了一些街道,一個城市的模樣才初現雛形。
新車站
開通邊門讓長春有了名字,設“廳”讓長春有了城市的建制,但真正讓長春發生徹底變化的,則源于一個車站。

1898年,中東鐵路長(春)大(連)段開工,次年,俄國人開始在長春西北約5公里的二道溝修筑車站,并以就近的城鎮——寬城子,命名了車站。隨著寬城子車站的建成,長春出現了長春城以外的第二塊街區。
在中東鐵路的建設中,大批山東、河北以及東北沿線的貧苦農民被招募誘騙充當苦力。平時華工約十余萬人,最高峰的用工人數近30萬,形成華北移民進入東北的一次高峰。鐵路通車以后,更加快了關內農民移民關東的步伐。長春城內的人口迅速增加,到1907年,已達4、5萬人左右。1922年上半年,人口已經超過16萬。
位于東北中心位置的長春,成為“闖關東”中轉站。大批破產農民攜家帶口,從海陸兩路涌入東北。僅1928年統計,經由大連等地與山海關——奉天陸路到達長春站的人口總數為327485人,而從長春站經返鄉的人口數為115611人。在1927年到1929年三年間,從關內流入東北的人口中,就有超過半數到達長春,然后,以長春為中轉站,流向東北的東部、西部、北部各地。

移民大軍如潮水般涌到新車站,隨后又如退潮般散去,但就是在這潮來潮往的過程中,總有一部分選擇留在這里。到了1944年,也就是清軍入關三百周年的時刻,這個曾經的荒原,蒙古牧民游弋的牧場,已經變成人口81萬的大都市。盡管那時還是日據時期,城市中還有著14萬日本人,但一代一代的關內移民,無疑是造就這個奇跡的主角。
|